蜜臀aⅴ国产精品久久久国产老师,久久激情东京热全国久久久免费看,欧美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,不卡高清欧美自拍视频

廢水處理設備

30年總氮廢水處理專家

院士專訪 | 金涌:“碳中和”是中國轉型的巨大驅動力

2021-07-15
來源:北極星大氣網

北極星大氣網訊:“碳中和”是環境問題,更是發展問題。在“碳中和”的大背景下,化工行業路在何方?如何實現產業轉型與能源轉型?

《環境與生活》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清華大學化工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、博士生導師金涌教授,請他分享一個資深化工科學家對“碳中和”的理解與思考。金涌院士認為,化工行業未來應該實現低碳轉型,變“化石燃料”為“化石材料”——


1.jpg

“碳中和”是中國發展的必然需求

《環境與生活》:在我國提出了2030年碳達峰,2060年碳中和的“雙碳”目標之后,各行各業對此都極為重視。作為化學工程科研領域的領軍人物,您深耕化工行業數十年,對“雙碳”目標和化工行業的未來有著遠遠超越這個時代的理解和認識,請問在邁向碳中和的大背景下,化工行業應該如何轉型?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路該怎么走?

金涌:咱們就說說碳中和,去年聯合國大會上,有121個國家提出要2050年達到碳中和,這當然是對中國有壓力的。我國在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下,也堅持了自己的原則,也就是說應對氣候變化問題,大家都有責任,責任是共同但有區別的。所以,我國提出了“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”的目標。

那么,我國為什么要做這個事,并且作為全國的一個重大發展目標呢?事實上這和我國自身的發展需求也有關系。我覺得,我國制定“雙碳”目標,一方面是應對來自西方國家的壓力,另一方面也是我國發展到了目前的階段,不得不做的。中國現在發展最大的矛盾就是能源短缺,資源不夠,加上環境惡化。我國現在74%的石油是從國外進口,差不多40%至50%的天然氣進口,鐵礦石80%進口。我國在資源和能源上,如果還想進一步發展,就會受到這些方面的制約。

“碳中和”是環境問題,更是發展問題

《環境與生活》:對于碳中和目標,目前似乎存在著兩派觀點,其中一派認為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消耗大量的財力物力,這將會是十分困難的;另一派認為,我國現在已經具有足夠的技術和經濟實力,因此實現碳中和將是水到渠成。那么,您認為我國實現這一目標的難度如何?

金涌:我國現在要從工業化社會變成信息化社會,就必須解決我國的資源問題、能源問題、環境問題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國正好以碳中和作為一個巨大的驅動力,來驅動中國的轉型。所以說,碳中和是中國必須做的,我覺得我國通過中國人的財富、才能,是完全可以做到的,是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,我國是有自己的發展目標和任務的。

因此我國提出碳達峰、碳中和的目標,要知道我國現在是全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,排放全球近1/3的二氧化碳。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時間,這是非常短的時間。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,從碳達峰到2050年碳中和,像英國是接近80年,美國也有40多年。我國要想很快地把這么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降到碳中和的目標,困難還是很大的。

與此同時,我國還承諾到2050年,中國要從小康達到發達國家水平,要進入發達國家行列。發達國家最大的指標,就是人均GDP。像美國等發達國家,人均GDP能到四五萬美元,我國目前的人均GDP是一萬美元。在這個過程中,我國不光需要減少排放,還要提高GDP,中高速經濟發展同步進行,這就比較困難了。可是還不能不做。碳中和絕對不是一個單純的能源問題或氣候變化問題,而是一個深刻、廣泛的經濟社會系統變革,是涉及全社會的事,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目標。也可以說,碳中和將會是主導中國經濟增長和轉型的最大驅動力,也是我國以后經濟活動最核心的部分之一。將來,我國無論科學研究、技術開發、投資、生產、消費,一直到物流、循環利用,全部決策都需要以此作為依據。因此我覺得,我國對碳中和的目標,要從一個比較高的角度來認識,不要以為就是解決一點環境問題,不是這樣的。我國和美國人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。

《環境與生活》:也有觀點認為,中央是想以此為抓手,統籌整個社會的變革

金涌:對,因為是一個整體的社會變革,如果達成目標,我國就真正做到了可持續發展,我國就不會再有對國外的能源的依賴。大部分資源我國能通過循環經濟解決,這樣的話,中國就真正做到了可持續發展,相應的,污染也減少了。

《環境與生活》:通過您的介紹,我國對“雙碳”目標也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。您認為,我國后續將需要在哪些方向做出更多努力?

金涌:我覺得首先我國需要對碳達峰、碳中和的真正的內涵、高度,有正確的認識。不能一上來就說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。

相應的,我國的經濟和社會還想繼續發展,就必須找到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。這是我想說的第一點,也就是高度的問題。我想談的第二點,是我國需要怎么做。按人口學家的統計,到2060年,我國的人口預計還會穩定在14億左右。也許有可能會變少,但是可以肯定不會出現大幅度增加了。我國和發達國家的水平差在哪里?我想就是萬元GDP能耗,也就是每生產1萬元的產值消耗多少能量。這是目前我國和外國相比,存在的最大問題。日本和美國這些發達國家,每生產1萬元產值,大概需要消耗不到0.2噸標準煤。我國目前是接近0.5噸。我國每生產1萬元GDP,消耗的能源太多。所以,我國必須把每萬元GDP能耗降下來,也要降到0.1噸這個級別。

產業轉型與能源轉型,是目前最大需求

《環境與生活》:的確如您所說,2020年,我國的GDP首次突破百萬億元人民幣,位列世界第二。但是,我國的人均GDP水平還是相對較低。

金涌:為什么我國的每萬元GDP能耗和發達國家有如此大的差距?根本問題在于產業結構,當然服務業少也是原因之一。改變產業結構非常重要,但是,我國也不會因此放棄制造業,因為中國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。因此我國要發展高端制造業,向著高質量發展。

我國現在存在很多產品價值低,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大,并且能耗很大的產業。比如鋼鐵,我國2019年生產了12億噸鋼,占全球鋼年產量的一半。按人均產量來算,是美國的3倍。水泥就更是如此了,我國的水泥產量占全世界70%,人均水泥生產量是美國的6倍。但是問題就來了,我國未來還會再建這么多高速公路或樓房嗎?我國進入了信息化社會,產業就要發生很大變化,所以在這40年之內,可能我國會逐漸將一些產業淘汰,尤其是一些高耗能低產出的行業,要有序地退出,然后用先進的、高端的、耗能少、產值高的行業代替。這樣就有機會把我國的每萬元GDP能耗也降到0.1噸左右,這是完全可能實現的。所以,這將會是全行業要面臨的情況。我國要從工業化社會,變成信息化社會,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實現碳中和。要想經濟發展和減少碳排放同時實現,就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。

我國還需要消費拉動,比如說現在中國的高端化妝品大多數依靠進口,其實化妝品就是我剛才提到的高附加值、低能耗產品。那我國為什么不可以打造我們自己的高端化妝品?現在,我國每年進口的化妝品約有4000億元,要是再算上那些在國外旅游購買或者代購的,幾年以后很快就會達到1萬億元。相比起來,我國每年進口石油也就只有兩三萬億元。隨著我國加大在化妝品方面的研究力度,會慢慢擁有自己的高端化妝品,擁有一定的話語權,我國就會把這一部分市場慢慢奪回來。

接著就是產業轉型,現在我國的能源,基本都是把煤、油、天然氣直接燒掉,燃燒就會產生二氧化碳。不燒不就沒有二氧化碳了嗎?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,不燒就沒有能源了。化石能源是推動此前三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力量,現在我國需要讓化石能源逐漸退出,如果不燒,自然就不會有二氧化碳排放。

那么,能源問題怎么解決?我國提出碳中和目標的一個先決條件,就是我國的光伏發電和風電產業發展很好。在光伏發電和風電發展了十多年后的今天,其發電成本已經大幅下降。現在光電、風電與火電相比,每發一度電的經濟成本,已經基本相近。我國的技術已經到了這種程度,并且在這方面是領先的。我國的光電、風電發展非常好,而且現在產量、產值都是世界第一。我國完全可以建設光電風電的發電裝置來代替火力發電,也就是不用燒(燃料)了。中國的風力發電占全世界的1/3到1/4。中國出口的光電用硅板,產量占全世界70%。

另外就是電動車,我國電動車保有量約為500多萬輛,也是全世界第一,當然占比還很小。電動車在未來也會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力量。美國就很害怕,6月初美國總統拜登在“汽車城”底特律市發表演講,說中國在電動車領域超過了美國,無論產量、市場和電池,都比美國做得好。為了趕上中國,拜登公開承諾將會投入1700億美元補貼美國的電動車產業。

我國現在是有條件利用新的可再生能源代替火電了,技術問題都解決了,經濟問題也接近解決,那么我國的環境當然會更好。以后,我國發展經濟就需要考慮技術可行、經濟合算、二氧化碳排放量低,這是與今后的發展吻合的。這些都是先決條件,如果沒有這些條件,碳中和自然不可能實現,我國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良好的基礎,才有了現在的目標。

從“化石燃料”到“化石材料”

《環境與生活》:作為深耕化工行業幾十年的專家,您對我國化工行業現狀有著準確、全面、清醒、超前的認識。您認為在“雙碳”目標提出后,我國的化工領域會受到哪些影響?同時基于您剛剛提到的產業結構轉型,您認為化工行業后續的發展方向是什么?

金涌:回到化工行業的話題,既然我國未來不燒化石燃料了,那用它做什么?首先就是石油,將來我國的汽車絕大多數會被電動車代替。這不會是十分遙遠的未來,現在歐盟一些國家已經計劃2030年后不再生產汽油車,而是全部變為電動車,那么傳統煉油產業肯定要逐漸退出市場。相應的,要把石油做成材料,而不是變成汽油、柴油、煤油。現在,我國的傳統煉油技術,80%的石油都變成了汽油、柴油、煤油,20%是石腦油。石腦油裂解再制成烯烴、芳烴。

我認為,今后這種技術路線將會改變,石油化工企業將會改變結構,不再生產燃料,而是生產材料,比如說橡膠、纖維或其他高端材料、涂料。這種轉型就是石油化工的發展方向,現在已經成為全球共識。國外的一些企業已經開始著手布局這種轉型,比如歐洲的道達爾公司,就要把石油的利潤占比逐漸減少,現在占50%,將來要減少到30%,同時要大量發展新產業,也就是石油材料。這也是我們清華大學化工系目前的主要任務之一,現在我們的實驗室在研究把石油制成材料,我們也有相關的研究基礎,在十多年前就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。

《環境與生活》:您當時為什么會想到以此作為研究方向?

金涌:當時的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并不像現在這么尖銳,但是我們作為科學研究者,意識到了煉油技術存在的問題。煉油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催化裂化,這個步驟決定了汽油、柴油、煤油和石腦油的占比。現在使用的反應器,是催化劑和石油氣從下向上走,也就是上行床。我們研究的反應器與之相反,是下行床,也就是從上往下走,我們在10年前就已經做了年產15萬噸的實驗,證明了下行床可以大幅度提高石腦油的占比。我們在濟南煉油廠利用廠區廢棄的設備進行改造,完成了實驗。通過實驗證明,改進的下行床可以把石腦油的占比提高到70%。

有了石腦油,我們就可以生產三烯三苯,也就是乙烯、丙烯、丁烯、苯、甲苯、二甲苯。就可以生產非常多的化工產品,可以說所有的石化產品,原料都是三烯三苯。有了這些,我們就可以生產各種高分子材料。我們不再把石油燒掉,而是把碳都留在了材料中,碳對人類是非常重要的物質,碳并不壞,只是不應該讓它變成溫室氣體跑到天上去。所以石油總的發展方向,就是從燃料變成材料,這也是我國化工企業今后的發展方向,一方面我國不再燒石油了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;另一方面,企業轉型為石油材料制造商,也避免了企業的損失。

《環境與生活》:那煤炭何去何從?煤炭最好的出路是什么?

金涌:最難的就是煤,煤燃燒是現在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戶。如果我們不燒煤,用它做什么?煤化工顯然不是最好的選擇,我國之前從事了很多年的MTO(醇制烯烴)和“煤變油”研究,我國的煤化工產量已經達到千萬噸級了,過去因為油價很高,所以還有價值。但是繼續發展下去,隨著全球對石油的需求量越來越小,煤化工的問題也就凸顯出來,一是經濟效益差,二是二氧化碳排放高,因此我認為傳統的煤化工技術,都將慢慢淡出市場。

那么,煤最好的出路是什么?我國需要在這方面研發出具有顛覆性的技術。事實上中國的煤資源并不多,煤儲量只有美國的一半,而人口數是美國的4倍,這樣算下來,美國的人均煤儲量是中國的8倍。中國的煤儲量只占全世界的12%,因此我國其實也不能大肆浪費煤資源。

除了需要在未來探尋顛覆性的技術外,目前我們已知的最佳利用途徑,也就是煤的分質利用。煤不是單純的碳,煤中的碳氫比是1比0.8,也就是每10個碳原子,伴有8個氫分子,如果用煤當燃料,就相當于把氫也一起燒掉了。

如果我們在燒之前,就先把碳、氫分開,也就是所謂的藍碳技術,現在我國在這方面做得很好,但也有一些最終的技術問題沒解決。這不是單純的煤制氫技術,煤制氫技術每制造1噸氫氣需要排放11噸二氧化碳,從碳中和的角度來看,煤制氫技術是要被淘汰的。

煤的分質利用,是把煤所含的碳變成焦炭或半焦,把氫拿出來利用。這些比煤熱值還高的半焦,可以用于火力發電,推動蒸汽輪機,同時利用分出來的碳氫化合物揮發部分,噴在半焦發電煙道氣中,再點燃一次,推動燃氣輪機,這個技術就是燃氣輪機-蒸汽輪機聯合循環發電,這種技術的能量轉化率可以達到60%,遠高于傳統火力發電的45%。這樣一來,煤的利用率就提高了,相應的經濟價值也提高了。同時,聯合循環發電中的燃氣輪機可以隨時啟停,因此也可用于調峰發電。我認為,在未來大量使用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之后,火電的生存空間,就是用于調峰發電。

那下一個問題就是,我們將煤分質利用后,這些半焦要如何處理?如果用來燒,還是會產生二氧化碳,所以我們也為半焦找到了出路。碳本身也是還原劑,如果把半焦加熱到一定溫度,碰到二氧化碳,就會把二氧化碳還原成一氧化碳。這是我們目前正在研究的項目之一,通過這種還原,半焦就不再產生二氧化碳,反而是能將二氧化碳還原為一氧化碳的還原劑,這就成為二氧化碳減排的物質了。二氧化碳還原是吸熱的,那我們同時再將一部分半焦燒掉,加入少量氧氣使燃燒放熱的同時,生成一氧化碳。一氧化碳可以用來制造很多的化工產品。我想這就是煤今后的出路。

《環境與生活》:再就是天然氣,我國要如何處理天然氣才能與碳中和的目標相吻合?

金涌:目前,我們對天然氣的利用存在問題,我們把天然氣用來做飯,也就是民用。舉例來說,我們把一壺水放在燃氣灶上燒,天然氣中的熱量有多少進入水壺了?其實只有30%至40%,其他的熱能都加熱空氣了,這個利用率是很低的。如果用電加熱水壺燒水,熱能的利用率可以達到90%以上。所以,我認為以后的家庭將會電氣化,應該把天然氣用于工業。現在,我國的情況正好相反,禁止工業使用天然氣,這是不符合碳中和原則的。美國電氣化的家庭約占50%,歐洲一些國家已經逐漸開始禁止天然氣入戶了。天然氣更適合用于工業生產,天然氣(CH4)中每有1個碳原子,就有4個氫原子,是最好的制氫原料。很多國家都利用天然氣制氫,只有中國是煤制氫,當然這也是因為我國的天然氣儲量很小。總的來說,未來的天然氣將與工業結合,要把煤分質利用產生的一氧化碳與天然氣結合,也將大幅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。

總而言之,我國化石能源的煤、石油、天然氣,都需要其相應的產業慢慢轉型,這種轉型將會為二氧化碳減排做出巨大貢獻。除了化石能源轉型之外,利用其他的可再生能源也有助于減排。首先是生物技術,生物是利用太陽能最好的方法之一,目前比較有機會產業化的就是微藻利用,微藻在干燥后,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固定光合作用產物,含油率可達50%至60%,并且藻類可以在海水中生長,生長速度和陽光利用率是陸生植物的4至5倍,這是生物代替化石能源的重要途徑。

《環境與生活》:目前,我國有藻類制油的項目落地嗎?

金涌:我國的新奧集團就有這種陽光微藻轉化器,在溫室中搭建玻璃管道,管道內通入海水,加入二氧化碳和藻類,在流動過程中藻類就會快速生長,成品的藻類形態就像黃醬一樣。不過,目前產業化還存在一定困難,因為成品藻類的含水率在90%以上,干燥需要大量熱量,如果用燒煤干燥,消耗的熱能比藻類產生的能量要高出很多。現在也在研究如何不經過干燥,直接將藻類生成的能量提取出來,也就是不干燥直接把油拿出來,但是目前這項技術還沒有打通。日曬是不行的,因為如果遇到陰天,藻類很容易變質腐爛,所以這方面的技術還得繼續探索。

《環境與生活》:沼氣、生物乙醇這些還有生存空間嗎?

金涌:我國有很多的秸稈、人畜糞便可以進一步利用,也就是生產沼氣。關于沼氣,我認為沼氣不能一家一戶去做,而是要以村為單位,一個村設置一兩個沼氣站,由專人或公司負責,維持沼氣的高產。這可以解決農村的能源使用問題,并且制沼氣的副產物——沼渣沼液可以用做肥料。

另外,有人說種樹可以解決二氧化碳排放問題,其實并非如此。首先,如果要通過植樹吸收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,需要的植被數量是非常大的。其次,植物在白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,固定碳元素,到夜間還要排放二氧化碳。同時,樹木落葉腐爛會產生大量甲烷,其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還要高得多。對于這些落葉、農作物秸稈,我們也要將其碳化,做成生物炭。有一個企業叫三聚環保,他們把秸稈制成了具有多孔結構的生物炭,將這種生物炭投入土地可以保水、改良土壤,或使化肥緩釋。

另外就是生物乙醇。美國的乙醇汽油技術比較成熟,因為他們的糧食有富余,在糧價下跌時,為了穩定糧價,就把糧食做成乙醇。美國的乙醇產量可以達到4000萬噸/年,全部用于代替石油。巴西的乙醇產量是2000萬噸/年。巴西有很多制糖副產物,也就是糖蜜,是不可以食用的,但它是非常好的發酵原料。

我國沒有那么多富余的糧食用來制乙醇,我國目前主要是利用廢糧制乙醇,乙醇產量為300萬噸/年。事實上,我國的乙醇需求量是每年1500萬至2000萬噸。我國沒有多余的糧食,用什么來做?煤可以制醇,但是工藝路線很長,經濟效益一般。

目前,在首鋼曹妃甸地區還有一個乙醇生產線,是利用一氧化碳作為碳源,來發酵生產乙醇。目前,已經建成了4.5萬噸/年的裝置,同時副產5000噸/年的生物蛋白飼料,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。這樣的話,我國不用糧食,不排放二氧化碳,就可以生產乙醇,所需要的一氧化碳,可以通過煤來生產。

這樣的話,整個過程就接上了,形成了一個產業鏈,這一套產業鏈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常低。

煤,我們把它分質利用制成半焦和氫氣。

焦炭,我國把它作為還原劑,將二氧化碳還原成一氧化碳。

一氧化碳,我們用它來制乙醇。

乙醇,脫水后就是乙烯,再聚合后就是丁二烯。

這樣的話,作為我國儲量最高的化石能源,煤就有了新的利用方式,在不排二氧化碳的同時,產生了可用于制作材料的新資源。這就是我們對于煤、石油、天然氣、生物技術的整體規劃,在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,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,既解決了二氧化碳的排放,同時也為它們找到了新的用途。

能源結構的調整需要因性而謀、因勢而定

《環境與生活》:關于可再生能源的問題,我們注意到您也曾提出生物質能和微藻產油等新能源技術,能否請您向大家詳細介紹這些新技術目前的發展狀況?

金涌:我們先從電力說起,現在我們的技術已經可以讓光電風電的成本與火電持平了,但光電、風電仍然存在一個很大的缺點,就是不穩定性,所以必須有儲能裝置。只有讓光電、風電平穩,不波動,才能組成智能電網,儲能裝置的作用就在于此。因此現在電力發展的關鍵,就是解決儲能問題。太陽輻射到地球的能量,是目前人類所需總能量的3000倍,中國有很好的條件,很多地區都適宜發展光電和風電。對于光電和風電來說,技術有了,條件也有了,關鍵就是蓄電設備。目前,使用最多的蓄電設施,約占70%以上,就是利用水建立水庫,用多余的電把水抽到上游,需要電力時放水推動發電。但是,僅靠這一種方式顯然是不行的,我們還需要開發更多的方式儲電。

目前,清華大學在儲能領域的主要攻關方向是電動車,電動車需要電池,現在的鋰電池大部分問題都已經解決,剩下的小問題我相信慢慢都會解決,比如說儲電能力不夠,充一次電只能跑兩三百公里。隨著鋰硫電池的發展,國內已經形成產業化,充一次電可以跑800公里,續航問題解決了。有的人說鋰硫電池容易著火,現在這個問題也已經解決。將來,我國的所有交通都可以電氣化,不用燒油了,因此就需要大量的儲電設備。當然,制造電池的門檻很高,我們做化工的人不做電池,但我們可以為電池提供材料,有了更好的材料,才能做出更好的電池。我們現在已經產業化的,一個是納米碳管材料,將石墨烯與納米碳管結合,形成立體的結構,我們稱為石墨烯和納米碳管的雜化,這種碳材料是非常好的鋰電池正極材料。我們把產品出售給其他國家,并弄清楚其用途。他們將這種材料和離子液體混合,壓入多孔的泡沫鋁中,就做成了鋰電池的正極材料。于是,我們也研究制作出多孔的泡沫鋁材料,用于生產電池。比起傳統材料,我們的材料擁有更好的儲電能力。現在這項技術也正在產業化,相信很快就能看到這種材料最終的效益。這是比較成功的,已經產業化的材料。同時,我們也在著手研發一些新的技術,比如說固體電解質。固體電解質制成電池的安全性很高,因為其內部不存在有機材料,不會著火。

我們非常看好鋰電池的發展,一方面是電動車可以代替燃油車減少碳排放。另一方面,電池本身就是儲電設備。我國現在機動車保有量是2.5億輛,假設在未來,其中的1億輛變成了電動車,在夜間不使用時充電,那這1億輛電動車就成了儲電設備,充當了調峰的角色。所以,我也設想,今后的電動車不再搭配銷售電池,而是將電池出租,或變為換電池的形式。電動車沒電了,可以直接到電站充電或換電池。同時,電站與電網相結合,集中給電池充電,這就起到了儲能和調峰的作用。現在,國家也正在積極策劃這方面的行動,當然對于目前的電動車保有量來說,還不足以實現,但就發展而言,這絕對是一個一舉兩得的措施。如果是建立大量大型的調峰電廠,將會耗費巨大的經濟成本。

《環境與生活》:有人說現在的鋰電池雖然有調峰的作用,但經過多次的充放電后,電池的儲電能力會明顯下降。同時,全球鋰礦的儲量是否能支持如此大量的鋰電池生產?

金涌:鋰電池需要經過幾萬次的充放電才會有顯著的影響,并且現在鋰電池可以回收,這方面的技術也已經解決了。廢舊的鋰電池可以用于制造新的電池。

至于全球鋰礦的儲量是否能支持如此大量的鋰電池生產,我認為現在還不需要把這些因素作為顧慮。除了鋰電池之外,現在研究人員還在研究鈉電池,還有空氣電池。電池的發展有很多渠道,鋰電池僅僅是第一個突破。后續肯定會有很多新的技術投入使用。

《環境與生活》:關于氫能,以及相對應的氫燃料電池,我們也注意到您一直都持有保留態度,能否請您詳細說明一下?

金涌:我們做化工的人,舍不得把氫拿來燒掉。氫燃料電池本質上不是儲電設備,而是燒氫氣的,它是通過電化學反應,把氫和氧燒成水,同時產生電能。我們好不容易得到了氫,它有很多種用途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,為什么要把它燒掉?

更關鍵的問題在于,現在全世界還沒有電解水制氫的大型工廠,因為沒有任何的經濟效益。電解水制氫,能源的利用率只有30%左右,即使今后利用率可以提高,也不會超過60%。同時,氫到了燃料電池中再重新轉化為電能,目前轉化率的目標是50%,我想以后最多也就是60%。也就是說,用電制氫氣,能量就先少了一半,再把氫轉化成電,就又少了一半,即使是理想狀態下,60%乘60%,最終的利用率只有36%。電網中的一度電,最后到氫燃料電池釋放出來,就只剩下1/3,這樣的利用率太低了。有的人可能會說沒關系,因為太陽能是取之不盡的。但我們還要考慮設備投入的成本,以及使用的成本。

事實上,我們非常需要氫,非常愿意生產氫,因為我們可以用氫把二氧化碳還原回來。氫氣是一個好東西,比如美國人就提出了“氫經濟時代”的概念,而不是“氫燃料時代”。氫是非常重要的,但不是用來燒的,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。氫太寶貴了,它可以解決碳排放的問題,可以用來做很多合成。氫氣對化學家非常寶貴,我們不愿意把它燒掉,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氫燒掉的利用率太低,沒有經濟效益。日本人愿意燒氫,是因為他們進口的天然氣多,天然氣中每有1個碳原子就有4個氫原子,他們的氫是富余的。同樣,美國也不愿意,他們很早就不做氫燃料電池了,因為美國的能源結構和中國類似。所以,現在炒作氫燃料電池概念的只有日本,因為他們研究的時間很長,想把這個技術賣給中國,但我認為這是個大坑。

從我的認知看來,氫燃料電池汽車是沒有出路的。氫氣不好儲存,不便于運輸,容易泄漏,還有爆炸的風險。如果說有一個地下停車場,幾百輛氫燃料汽車在里面停著,有一輛車的氫漏了,積累到一定濃度會發生爆炸,那這幾百輛車就全都要爆炸了。現在有800公斤的壓力瓶放在車里儲存氫氣,如果全中國幾億輛車都帶著壓力瓶到處跑,你害怕不害怕?即使有一個爆炸,都是很大的事故,要是遇到連環交通事故,那更是不得了。所以,我認為這是不可靠的,不安全的。從能量上來看,利用率低沒有經濟效益,從安全性上看,缺乏可靠性。我們不談氫氣的性質,單說壓力罐如果出現問題,氣體膨脹發生爆炸也十分危險。

當然,氫燃料電池真的就完全沒用嗎?我想也并非如此。比如說潛艇、輪船、飛機,這些大型運輸工具想用鋰電池顯然是不可能的,因為鋰電池很重。這些大型運輸工具的電氣化,我想還是要用氫燃料電池。還有就是煤礦中的礦車,因為要裝載大量的貨物,并且礦車本身較重,如果再使用鋰電池,就會存在很多問題。因此我認為,氫燃料電池在一些特殊情況下、特殊的場景中,比如說需要長距離或重載的交通運輸中,有很好的應用前景。目前,鋰電池與氫燃料電池相比,單位重量儲存的電量還遠遠不夠,如果進行長距離運輸,顯然不如氫有優勢。我想在未來,一些大型車輛,或是輪船,都有機會變為氫燃料電池供能。

“碳中和”需要全民參與

《環境與生活》:“碳中和”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那么,在普通人的生活中,碳中和除了帶來電動車之類的改變,還有哪些也會隨之改變?

金涌:到了碳中和的那一天,我們發電就不再使用火電了,交通也要做到零碳排放。那么,下一個大量消耗能源、排放二氧化碳的就是住房問題。現在的人們都追求舒適的居住環境,這就涉及供熱取暖的問題,也就是建筑節能。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,有近20%是人居產生的,包括供熱、制冷,這也是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。當然,外國人在這方面也有很多成熟的技術,有一些建筑物已經做到能源完全自供。前一陣我去萬通地產,他們就在發展地源熱泵技術,利用地球本身的熱能取暖。另外,就是保溫建筑材料,還有利用工廠的廢熱供暖,這些技術目前整體發展都比較完善,在國際上也有先例。德國人在這方面做得最好,在建筑節能方面有相應的標準,也就是房子要達到居住舒適的標準,冬天取暖夏天制冷,每平方米建筑面積的耗能不能超過7升柴油/年,他們把這個叫做“7升房”。目前,德國的建筑水平可以達到3升柴油/年。中國的一些老房子,可能每平方米20升柴油/年都不止。因此,我國在這方面如果能有所進步,相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可以有很大的下降。這方面的市場商機也很大,萬通就在生產泡沫材料,之后新建的建筑將會使用泡沫材料作為隔熱層。因為泡沫材料不導熱,室內的溫度不容易受到室外影響,也就是冬暖夏涼。未來的建筑表面還可以設置光伏發電材料,真正實現建筑物的用電自給自足。在這方面國外的一些成功經驗,我們都可以參考學習。

最后一點就是全民參與。聯合國早就提出了全民參與的概念,環境與我們每個人都有關系,因此大家都需要節能。聯合國發布過一個核算表,里面列出的很多數據很有意思,比如洗完衣服不甩干,而是自然晾干,每人每天就可以少排放2.3公斤的二氧化碳;不使用白熾燈,而使用熒光燈或LED燈;到室外慢跑而不使用跑步機……我說這些就是想說明,低碳環保需要全民參與,我們生活中每一個細節的改變都有助于減排。

所以,將來中國實現碳中和,會有幾個時代的變化。

第一,我國要把工業化時代,變成信息化時代,這是需要全民參加的。信息化時代、智能化時代、數字化時代,這種時代的變革會同時發生。

第二,目前的“化石能源時代”,將會變成“可再生能源時代”,這不是說我們的化石能源已經用完了,而是發展帶來的變化,就好像石器時代發展到青銅時代,也不是因為石頭用完了,而是因為有了煉銅技術。我們現在已經擁有了技術,那么時代的更迭就是必然的,這是很了不起的變化。當然,我還沒提到核能,如果核聚變能源能投入使用,那我們之前說的那些新能源都不算什么了,就要完全變成“核能時代”了。

第三,“化石燃料時代”變成“化石材料時代”,我國要把這些化石資源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應用。

第四,就是進入到“循環經濟時代”。

只有真正實現了這四個時代的變遷,才能真正做到碳中和。

轉載:https://huanbao.bjx.com.cn/news/20210715/1163902.shtml

標簽

最近瀏覽:

相關產品

相關新聞

總氮問答

國際交流

政策規范

聯系我們

蘇州湛清環保科技有限公司


熱線:400-110-8500

傳真:0512-50310052

郵箱:sales@drtsing.com

地址:江蘇省蘇州市昆山玉帶西路樂邦產業園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北碚区| 开鲁县| 湘乡市| 辽中县| 前郭尔| 岳西县| 平湖市| 金溪县| 昭苏县| 镇平县| 门源| 惠来县| 女性| 二连浩特市| 平阳县| 集贤县| 富裕县| 乌海市| 太仓市| 凉山| 巴南区| 雷州市| 五常市| 新河县| 尖扎县| 连平县| 慈溪市| 蒙山县| 顺平县| 长岛县| 安乡县| 无锡市| 商城县| 兴文县| 旬邑县| 乌拉特前旗| 龙州县| 衡水市| 盘锦市| 郁南县| 鄂托克前旗|